以下内容转载自看看新闻

在波光粼粼的爱琴海上,花瓣从天空坠落。长着翅膀的风神把站在贝壳上的维纳斯徐徐吹向岸边,春之女神正要把缀满鲜花的披风披到她的身上……这是意大利著名画家波提切利为梅第奇家族创作的《维纳斯的诞生》,现藏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

《维纳斯的诞生》


10月16日,在上海举办的中意文化遗产数字化主题研讨会上,画作的同比例复刻品展出,以惊人的超高清像素,真实再现了原画的每一处细节。现场互动设备上展示的还有乌菲齐美术馆的数字化馆藏,这些数字化馆藏源于意大利国家文化活动和遗产部获批的 “乌菲齐美术馆数字化项目”,高达100亿像素的数字文物馆藏,展示了肉眼无法企及的精度,古画的每一处原始纹理与自然裂隙都被完整捕捉下来。

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内部


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以收藏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名作而蜚声国际。馆内收藏着达芬奇、拉斐尔等大师名作在内的约10万件馆藏珍品。“我们通过超高清技术来收录这些无价艺术瑰宝中包含的每一个细节。”

“乌菲齐美术馆数字化项目”的负责人、森特里克公司总经理马可·卡佩里尼介绍到,沉浸式互动数字展将是一种新的艺术传达方式。

乌菲齐数字展

这场中意专家通过云端对话的研讨会,由意大利国家文化联合会、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指导,上海文创高等进修学院主办,邀请了多位意大利顶级博物馆和美术馆的馆长,以及数字文化传播专家,国内博物馆、高校与文创产业领域的专家,中外专家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共同探讨现代技术如何助力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此次研讨会是讨论文化艺术遗产如何保护、开发和推广,我们希望分享意大利在文化艺术遗产保护和开发过程中的经验。” 意大利国家文化联合会会长克劳迪奥·博奇在发来的视频致辞中表示,意大利的文化教育机构也希望通过文博机构的数字创新项目,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今年是中意建交50周年,由于疫情的影响很多线下活动无法进行,但中意两国依然可以在当下,为各自文化艺术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展开更深入的合作与交流。”

研讨会


研讨会嘉宾


困境中的欧洲博物馆:在疫情中寻求破局

在疫情的笼罩下,欧洲的博物馆正面临困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显示,文化旅游占整个欧洲旅游业的40%。OECD预测,2020年游览活动将减少70%。如果再算上政府削减公共开支的影响,预计到2021年,博物馆的门票、商店和餐饮销售等线下收入也难以恢复。

国际博物馆理事会主席阿尔贝托·加兰迪尼说:“博物馆将不得不适应这种变化,并设法使其收入来源多样化。”他认为,鉴于大流行病和公共场所运营危机的加剧,在线展览这一有待开发的领域可以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事实上,意大利的不少美术馆已经开始进行数字化探索与实践。“乌菲齐美术馆数字化项目”负责人马可·卡佩里尼表示,通过超高清技术和软件平台的开发,人们可以通过设备“随身携带”这些文化遗产。“疫情期间,随着旅游业进入严重危机,博物馆门票收入急剧下降,此时,数字技术可以帮助博物馆增加额外收入。”

布雷拉-库房馆藏


“乌菲齐美术馆数字化项目”通过多种多媒体手段还原乌菲齐美术馆中的作品,通过虚拟动画、细节放大展示,配以专门设计的音乐展出。互动教学区配备多种交互设备,呈现数字艺术品共计1150件,涵盖了乌菲齐美术馆瓦萨里长廊中的所有作品,包括100件不对公众开放的馆藏数字作品。

观众可以在所有的数字作品中任选两件做比较,通过风景、珠宝、装饰等门类进行不同主题的探索。此外,数字平台可以提供22幅作品的超高清数字复刻,每张图片可以达到10G的超高清像素。这一应用软件引擎被意大利创新管理局列入“意大利创新者”项目,在意大利文化教育机构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数字项目比对


数字化探索:虚拟博物馆来了

“2020年,数字技术将成为博物馆的关键词,这一年博物馆加快了数字化进程,将被人们铭记。”研讨会上,意大利数字文化传播专家、南佛罗里达大学数字探索研究所客座教授艾丽莎·波纳西尼博士通过现场连线表示,疫情中的博物馆在寻找有替代性的线上方案,来吸引观众用另一种方式参观。

意大利米兰布雷拉美术馆馆长詹姆斯·M·布拉德伯恩用丰富的案例来展现美术馆的公共活动与数字化创新尝试,他在视频中充满骄傲地宣布,“我们开发了一种了解作品细节的方式,这是在博物馆现场也无法做到的事情。这是一场数字化革命,我们可以在网络上直接实现。”

米兰布雷拉美术馆


布雷拉美术馆的“虚拟博物馆”项目名为“Brera plus”。这个数字项目不只是通过屏幕浏览展馆,而是提供丰富的线上体验,来展示博物馆的数字化创新。馆长布拉德伯恩表示,观众可以拿着“Brera plus”去博物馆现场参观拉斐尔的作品,或者凭卡去”虚拟博物馆“,深入了解在现场看不到的作品细节,通过观看特殊的内容,进行不同层次的探索。他们把博物馆搬到线上,甚至引入现场直播和音乐会,展现了博物馆数字化创新的更多可能。

Brera plus



“根据皮埃蒙特文化观察站与都灵理工学院合作进行的一项调查,如果提供优质的数字体验,并且体验是良好的,那么人们是倾向于深入研究这些艺术的。” 艾丽莎·波纳西尼教授表示,未来博物馆可以提供数字体验的内容,通过为不同的对象提供独家制作,或者为会员提供收费定制服务。

上海博物馆:最早开启数字化 最早迎来参观者

在今年史无前例的新冠疫情之下,从2020年1月24日到3月12日,在经历了49天的闭馆后,上海博物馆成为国内最早迎来参观者的大型博物馆。“疫情在某种程度上开启了博物馆数字化的新纪元。疫情带来传播方式的改变,上海博物馆也做了很多探索和尝试。” 圆桌讨论环节,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介绍,疫情期间,上博整合数字资源在网上集中展示,推出“上博邀您云看展”专题,整合18个三维展览、25个远程教育、3个网上展览、5个珍品介绍等数字资源。

上海博物馆是国内最早进行对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与管理的大型博物馆。而备受瞩目的上海博物馆东馆也将在2022年建成,汤世芬介绍,上博东馆未来将建设成为一个智慧化博物馆。文物结合数据化展示,将成为上海博物馆的新探索。“现场有实物展示的时候,使用怎样的技术,是需要考虑的。在东馆建设中,我们也会把这些要素进行全盘考虑。”

“美术的诞生”特展文物点交现场


数字莫高窟全球共享 跨界共融的数字化成果

谈到数字技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案例,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院长张岚,在现场的圆桌讨论中,提及了敦煌壁画数字化的成功经验。敦煌莫高窟上下延续1700年,遗存各代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色塑像2000余身。上世纪40年代,包括张大千、常书鸿在内的艺术家在艰苦的条件下,临摹了大批精美的敦煌壁画艺术作品,将深藏大漠戈壁的古代艺术瑰宝呈现到世人面前。数字技术克服了人工临摹以及传统摄影摄像技术在图像保存和复制上的难点,开启了国内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纪元。

如今,数字壁画图像制作的虚拟洞窟游览、多媒体展播节目、多媒体展示等,缓解了日益增长的参观客流对莫高窟保护管理的压力。除了在游客管理中的运用,数字技术在文物保护研究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虚拟的敦煌壁画和藏经洞文献资料库,可以方便查阅和校勘敦煌资料,将极大促进敦煌学的研究。

敦煌数字化采集


全球共享、跨界共融等数字化成果让敦煌文化在世界范围“火起来”。而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对出土文物所作的文物影像处理研究、故宫博物院对古代建筑进行的数字建模尝试等都推进了我国数字化技术在文物领域的应用。

在危机求得生机:现代技术助力文化艺术传承

“现代技术助力文化艺术的传承,除了要在云端储存这些数据,更重要的是自由分享这些数据,让它触及不同的受众。”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强荧在圆桌讨论中表示,现代技术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让珍贵的数字化馆藏在全世界推广;意大利教育机构不予余力地通过现代技术让学生深入了解艺术史,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这些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疫情对于博物馆和整个文创产业来说既是危机,也是机遇。强荧表示,受到疫情影响,上海整体经济形势有所下滑,但从第三季度的数据来看,文化艺术行业的复苏,在全市各个行业中是最明显的。用科技手段传播文化艺术的价值,在文物的研究保护,尤其是教育和传播领域,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艺术教育


“教育机构应当充分利用那些高清晰度拍摄的数字化产品,尤其要结合这些作品的故事来讲述。” 意大利佛罗伦萨绘画艺术学院终身院长、原意大利佛罗伦萨博物馆联盟主席克里斯蒂娜·阿迪迪尼博士表示,利用现代数字技术,不光是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进行高效的传播与教育。

“许多作品不能长途跋涉,这些文物精致脆弱,或是属于某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通过‘虚拟博物馆’让更多人看到这些珍贵文物。”克里斯蒂娜·阿迪迪尼教授表示,除了修复和保护文物的基础作用,现代技术使“虚拟博物馆”成为可能,通过在线直播或高清数字化与实物展览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和传播文化遗产。她说,“文物艺术品不会说话。我们努力保护文化遗产,是让它们可以继续讲述人类那些深远的伟大故事。”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琳琳 编辑:小真)